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涵要义、运行逻辑和推进路径-博天堂最新

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博天堂最新-博天堂手机app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作者:霍丽娟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日期:2024-05-07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本文重点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要素关系,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分析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要素和系统逻辑,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新质要素、本质特征、运行逻辑进行详细剖析,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全新思考和系统指引。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

(一)概念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三个基本要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即生产关系,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产出水平,是生产能力、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生产潜力的统一。生产力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具有鲜明的空间差异性和时代特征。不同国家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产业禀赋、制度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程度以及人口自然条件决定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制度和文化的创新变革速度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更新迭代速度。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而成的生产关系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代表着新形态、高水平且可持续的现代化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型生产关系的生动诠释。其中“新”反映技术的颠覆性和革命性,强调以创新主导变革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衍生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塑造新动能,构建全新生产关系。“质”则突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要素系统相互适应、彼此协调的生产关系质态,是以算力为核心驱动力、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以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融合生成生产函数,以关键性颠覆性技术为突破口,实现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的质态跃升(图1)。

(二)基本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体现,其核心本质是以数字赋能生产要素创新活动,生成新技术、新工艺,进而促进系统优化升级形成新产业,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相互作用重塑新质生产力新质态。因而,新质生产力具有要素配置优、产业体系新、创新驱动快、数字赋能强、人力配置准等关键特征。

1.生产要素系统优化

生产力核心要素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也包括科学技术、数据、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渗透性要素。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阵地,以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系统优化“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新料质”劳动对象,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同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充分融合,形成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的新型生产力,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牵引力。这些生产要素在空间聚集、流动交汇、高频互动,往往会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新时期“生产力”质态和规律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水平的治理。

2.产业体系韧性稳健

新型产业体系的韧性治理和稳健发展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驱动要素优化组合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不断经受产业链条关键技术升级迭代的考验,增强体系核心质态内涵和治理体系韧性,形成稳健发展态势。只有在全球产业链治理和供应链管理上处于主导地位,掌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构建原材料生产、零件制造、运行维护、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条,才能更加稳健且更具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数字技术赋能产业体系建设需要聚焦具有创新密集、跨领域融合、高附加值等特征的产业,诸如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系统开展关键技术创新、路径模式探索、产业链价值链治理和市场推广应用,形成韧性稳健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

3.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这种科技创新有别于传统的基于单一学科的常规创新,是基于前沿脑科学、通信科学、物理学、光学、数学、材料学、生物学等诸多先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产生的颠覆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产生新工艺、新技术,需要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完善要素整合、研发创造、成果转化、产品应用技术创新链条,掌握关键点和核心技术,才能更快促进生产力要素优化和质态变革,从而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不断开拓出新市场,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质态加速形成。

4.数字技术催化跃升

数字技术赋能提高生产要素功能是新质生产力质态跃迁的催化剂,其本质是算力赋能的生产能级跃迁。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元宇宙、大数据等新技术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了劳动者的生产边界,为生产力发展革新提供内生动力,同时也对生产要素比例进行最优配置,不仅在量的层面科学规定和实时调控不同要素之间的静态比例关系和动态比例关系,而且在质的层面促进各要素按其相互匹配属性进行有机精准组合。这就更加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协同互动,汇聚更大合力,促进更多科技、人才、数据等优质要素融入社会生产实体,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5.人力资源精准配置

不同类型的高素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劳动者不断更新迭代劳动能力,掌握更前沿的技术、生产工具、生产资料,适应不同质态的生产关系。这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其技术生产水平、工具使用能力。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与新技术、新产业的精准匹配度,精准实现人力资源的生产技能、数字技能适配,满足高质量多层次就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关键。

二、职业教育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劳动者优质就业的主阵地,更是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一)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劳动技能适配提供动力源泉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赖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育和成长,依赖于丰富的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端战略人才,还需要更多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使用新型生产资料、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工程技术人才、技能型工人。新时期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应构建起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课程—就业的育人链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先进生产力人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需求,为其技能适配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和资源支撑。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储备迭代的速度、配置精准度决定其支撑新质生产力质态的“运行动能”。

(二)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为加强新型工业化提供内驱动力

新型工业化是数字技术赋能带来的新型制造技术、新型生产工具、新型生产资料工艺的现代化。当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已达到55.3%,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率达到74.7%,而掌握新型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的人才数量不足,急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满足生产需要。数字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力量,劳动者掌握技术的质量和含量决定了生产力能级跃迁层级,两者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内驱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资源、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应全面及时对接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完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紧跟行业技术创新迭代优化的速度,形成优质校企协同人才供应链,为加快培育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条提供“跃迁势能”。

(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优质创新要素高效集聚运行的新质态生产力,其中生产工具创新、劳动者素质提升、生产资料升级,生产关系重组对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决定了其支撑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能量。从宏观布局“一体两翼”整体性统筹;到中观层面的省域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推动,产业园区、头部企业牵头建设市域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协同性落地实施;再到微观层面学校内涵提升、学生优质就业发展,需要做好供需匹配对接,完善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学校提升、优质就业的良好生态环境。这些都要求有效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建设产、城、教、人协调统一的循环性发展生态,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运行逻辑

(一)理论基础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国家适应产业迭代升级、集聚优质要素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配置,根本目的是获得国家核心竞争优势。其运行机理可以用波特的国家核心竞争优势理论解释。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将经济学和管理学融为一体提出国家核心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等4个基本要素有关,机会和政府作用是辅助要素,但却是国家和产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这些因素之间双向作用,形成“钻石模型”。其中①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融资等初级生产要素,以及现代通信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②需求条件是指国内需求,它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和供给水平,是激发企业改进和创新的动力;③相关产业主要是具有共用技术、资源共享链条及相关营销渠道等而联系起来的上下游相关产业,它们构建起优势发展网络,彼此提供低成本生产与业务合作,资源共享,提高创新能力等资源;④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而建立、组织和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的综合治理,通过同行之间的竞争促进企业创新,代表企业结构、成长性和创新性。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精准配置高级生产要素,结合产业迭代升级需求,优化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机制,推动新型生产力质态下生产要素的高水平运行产出。

现代职业教育的使命责任是培养更多适应产业迭代升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适应生产力新质态变化,紧密对接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变化、生产一线岗位需求,促进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整体提升。其基本结构和运行组成对应支撑新质生产力运行的钻石模型各要素,构建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系统。

一是优化高素质技能人力培养专业布局,统筹高级别生产要素,布局人力资源数量、层次、结构,支撑产业战略发展治理和部署。二是围绕人才培养开发产教融合优质课程、新形态教材及配套资源等育人要素。三是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应用创新,服务行业企业生产效能提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艺革新。四是建设支撑上下游企业发展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促进校企、校校合作,共建共享资源,推动产业降本增效。五是打造高水平现代化师资团队,素质优良、技艺精湛、数字技能过硬的教师既是育人要素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所有关键环节的中枢,因此在钻石模型中增加这一关键要素。这五个方面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服务和支撑。(图2)

(二)运行表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才培养链和技术创新链适应产业迭代升级的过程,是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换核、强芯、提质、升级的动态调整过程。面对新质生产力要素、流程、管理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趋势,其运行具有产业适应性、要素系统性、技术应用性、资源真实性、治理坚韧性等特征,需要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产业集群,整合多方优质资源并进行“大数据 网格化”资源匹配,推动形成助力区域层面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发展的集成化优势效应(图3)。

1.专业产业匹配对接

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与新质生产力质态发展相统一,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发展优势相一致,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政府统筹作用发挥充分,针对省域、重点行业、核心地区,建设市域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明确产业边界,按照“产业链条—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科学规划产教融合布局,专业链、专业集群与产业链、产业集群匹配对接,推动区域性产业发展空间集成化布局、功能性重点领域集成化设置、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新格局。

2.育人要素系统优化

课程、教材、师资、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要对接支撑新质生产力高级别人力资源要素的优化提升需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向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一线工作岗位需求,选取产业园区、头部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融入体现新质生产力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将企业项目任务、生产场景、工艺流程、操作规范、产品规格作为资源,在区域和重点领域的产业边界中形成集中开发、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育人生态,构建反映企业前沿技术、职业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要素供应链。

3.技术应用科教融汇

针对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由单一环节创新转向整个产业链条或产业生态圈创新的特点,职业教育的技术创新要针对产业生产技术难题开展有组织的靶向研发。汇聚产教共同体各方研究力量,搭建集科研攻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开展集成化科研攻关,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创新链条中定位研究方向,更加注重生产技术革新、工艺流程改造、科技成果应用、产品开发设计,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和推广,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创新驱动源泉。

4.数字赋能资源真实

数字技术赋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催生职业教育全要素、全链条转型升级,推动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面向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征,以数智化、绿色化驱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重构,融入5g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的新质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使用场景,系统构建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在线精品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教学资源。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搭建教学和管理平台,创新与真实场景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级。

5.产教融合韧性治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关系变化,支撑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等要素的质态运行和跃升,需要系统构建内部运行治理体系,优化外部生存环境,实现组织机制、制度保障、治理系统的整体优化,促进优质要素资源不断序化、集成、融合、发展。产教融合组织的治理韧性是推动深化教育与产业要素匹配耦合的前提基础。在产业加速迭代升级中治理韧性是保持稳健发展、促进组织各方的共生、互生、再生价值实现的有力保障,从而实现组织间要素在质态跃升中保持核心优势,促进合作效益的最大化提升。

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进路径

(一)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促进产教伴生关系

围绕区域、行业“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布局以及产业园区、产业链数字化和绿色化需求,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信息技术,推动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鼓励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产业集群核心优势,支撑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紧密的产教伴生关系。

一是研制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图谱,建立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储备供给布局。二是建立清单匹配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供需清单对接机制,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提供教育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清单,引导企业发布产业链人才需求与生产技术攻关清单,支持学校提出专业设置清单、人才培养清单和岗位需求任务清单。三是建立产教伴生组织体系。创新省域—园区—行业—平台组织模式,明确对应的产业边界,规划安排参与各方的功能定位和运行要求,协调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资源。

(二)推动多元协同共建,深化校企依赖关系

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元参与、协同共建,加大产业集群、产业链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力度,集成化汇聚核心竞争优势能量,促进生产要素与育人要素系统进行匹配对接和融合统一,增强校企之间的资源依赖关系。

一是在供需对接基础上,以参与主体需求为导向,进行资源匹配。引导参与各方在人才培养、资源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互补的、不可替代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质资源,激发参与各方的内驱动力。二是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实现对产教组织系统内各参与主体需求的动态分析,实现各方资源“需求—供给”的精准对接,创新组合匹配模式,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提高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精准度和人才培养匹配度。三是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建设校企合作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建立和完善多方共建共享的组织机制、政策体系和合作契约,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创新,促进参与各方在合作过程中资源共生,支撑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资料等生产要素迭代优化。

(三)打造“五金”新基建,重构教学组织关系

加快职业教育“金专、金课、金师、金基地、金教材”新基建建设,实现新质教育要素优化。

一是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升级需求,明晰产业、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产业集群边界,优化专业布局,聚焦人才培养定位,以专业建设为牵引推动教学关键要素系统优化。二是对接生产一线岗位任务,坚持工作过程导向,梳理行业企业生产环节技术要求、生产工序流程、典型职业能力等,研制知识技能图谱,形成新开发核心课程清单、转型升级课程清单,构建产教融合课程开发框架,系统建设领域课程群,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开发数字新形态教材,并配套开发生产工作计划、质量检测手册、生产文件清单等教学资源。三是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发设计基于企业真实生产任务的校企合作典型实践项目,反映产业行业特点,融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产品规格参数要求,体现企业数智化、绿色化新形态,实现育人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技术赋能的融合统一。

(四)优化研发平台组织,创新科教融汇关系

在区域重点领域、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加大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平台培育建设力度,汇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整合院校资源,促进校企间跨区域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

针对行业共性生产技术难题,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革新、技艺创新、产线改造、产品升级中的技术问题,整合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师开展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促进关键领域技术创新、改造与应用,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探索职业院校融入区域应用技术服务体系的对接机制,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同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知识、重要技能、关键技术、应用标准等教学资源,以项目、任务形式呈现企业实际生产场景和技术工艺生产要求,培育掌握新工具、新材料、新组织、新工艺,在全新的生产工序流程、生产过程组织中进行一线生产操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五)优化数字赋能生态,建立虚实融合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形成的新型生产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专业集群数智化转型,将数据资源、育人资源与应用场景高度集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将更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场景、新业态融入教学内容。以技术、资源为纽带,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环节,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打造职业教育数字赋能的育人生态。

一是跟岗挖掘更新资源环境,强化企业生产一线岗位知识能力更新,注重学生数字素养、工程思维、创新意识培养,挖掘开发企业工作项目、任务,设计虚实结合的生产环节和数字化场景,与之相匹配。二是实现资源优化和数字化集成,按照知识技能图谱最小单元构架积件素材,使资源、数据的集成组合形式更加高效精准,在市域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打造多元化数据资源库、虚拟仿真基地、“在线课程—实践项目”系统。三是创新教学模式精准评价系统。通过数智技术的赋能,对育人成效、参与主体需求及效益实现、学生增值成长等进行动态分析,改变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组合方式和呈现形态,使数据、资源成为连接产教的关键纽带。

(六)完善产教治理体系,处理好内外环境关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系统构建内外部治理环境和治理体系,打造“网格化”产教融合组织场域,增强组织韧性治理,提升适应产业迭代升级变化随动能力,以提高制度组织韧性、要素结构韧性、共生发展韧性为核心,促进资源按照产业转型升级规律和创新要素生产需求进行不断地序化、集成,推动深层次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一是加大区域制度供给。完善国家、省、市、行业各层面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促进部门间政策支持同向发力,激发参与各方的参与意愿,增强内生动力,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和制度环境。二是完善产教融合治理体系。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组织中,统筹建立多方参与、要素集成的运行组织机制、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及多元质量评价系统,推动职业教育育人与产业空间布局和规划格局精准匹配。三是实现产教融合组织内部要素的科学配置,增强结构韧性、能力韧性。在省域、产业园区、行业的边界内科学配置要素,建立内部管理平台,促进产教优质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配置效率,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育人链条,增强区域内职业院校集成化关键办学能力。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2期

引用本文请标注:霍丽娟.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涵要义、运行逻辑和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2):3-11.


(责任编辑:zhaoq)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     博天堂手机app的联系方式

博天堂手机app的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博天堂手机app的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

网站地图